發布時間:2015-10-16
國際離心式渣漿泵的研究發展歷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了解渣漿泵的發展歷程可以從中知道很多渣漿泵的改進技術發展史。
其他相關文章:
在這段時間里,主要從分析固體顆粒在葉輪中的運動入手,提出計算公式,有三個代表性研究結果。
1937年奧布雷恩等對固體顆粒在離心泵葉輪內的運動進行了分析,并通過實驗研究了顆粒粒徑和渣漿體積濃度對泵性能的影響,提出了砂水混合物在葉輪內的運動的物理模型。
1942年,費爾班克提出了輸送固液混合物時泵的理論揚程表達式也是渣漿泵的基本方程式。
1962年,太田啟吉良將離心式砂泵葉輪和泵體內的流動作為彎曲流道及其流管外面外加壓力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利用圖解法示出固體顆粒在葉輪內不同時刻的運動狀態和軌跡。
采用先進的測試手段(如高速攝影)觀察顆粒在葉輪內的運動,用以驗證提出的顆粒運動方程,進而實驗研究確定數學模型。
1963年,版谷樹、西川孝雄用高速攝影機對固體顆粒在砂泵葉輪內的運動軌跡進行拍照,并進行了分析。
1975年,扎利亞分析了固體顆粒受力對泵性能的影響,得出了泵送混合物時水頭與泵轉速、混合物流量、固體顆粒物密度、粒徑和葉輪出口寬度等參數之間的經驗公式和泵效率與混合物容量,粒徑和葉輪直徑之間的經驗公式。
在這個階段,主要利用有限元等方法運用計算機等工具對泵內運動情況進行計算分析。
1980年,M.羅科,F.雷哈特提出葉輪有效運轉壽命由最大局部磨損來確定。
葉輪最終設計是最佳水力型式和最佳腐蝕型式兼顧的方案。
1983年,B.卡列林提出葉輪葉片磨損強度隨著泥沙顆粒尺寸逐漸增加而增強。
粒徑增加會引起葉片進口區的顯著磨損。
1986年,羅科等人利用有限元計算了環形壓出室的形狀、流量、濃度和從葉輪流入的邊界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
極大的提高了耐磨渣漿泵的使用壽命